果农致富的“领头雁”——记市劳动模范、砀山县双赢合作社理事长孙会敏
作者:   来源:   更新时间:2017-05-31 14:26:00   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:【     】 打印

“大家注意了,酥梨要根据树势适当留果,才能保证丰产优产;疏果时,一簇梨果中,一般地疏掉第一个和四、五个,保留第二、三个,这才是外观和内部品质最好的梨果……”日前,记者来到砀山县高铁新区陇海新村,双赢水果合作社理事长孙会敏正在果园里给果农讲解酥梨疏果要领。

农民出身的孙会敏,从小就与酥梨结下不解之缘,深知果树是农民赖以生存的“摇钱树”。1989年,他高中毕业后,回到陇海新村一直从事水果生产销售和技术推广应用,20多年来,积累了丰富的水果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。2002年,全县酥梨价格急剧下降,水果增产不增收,果农们心急如焚。面对砀山酥梨产业的困境,2003年,孙会敏在村里成立水果协会,起初会员50多户,建立基地200多亩,协会采用统一修剪、用药、施肥和销售等“四统一”管理模式,并从外地引来客商,把优质酥梨销售到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中城市。逐渐地,该村酥梨供不应求,果农们看到了抱团发展的希望。

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,增加农民收入,2008年1月,孙会敏在原水果协会的基础上,组建了砀山县双赢水果专业合作社,集生产服务、市场开拓、技术培训于一体,首批入社社员138户,经营酥梨面积487亩。大力开展果树综合管理,根据县植保站发布的植保信息、防治预案和果树病虫情报,及时制定具体管理方案。邀请县内外果树专家开展冬季修剪、花期管理、疏花疏果、病虫害防治等培训,社员生产无公害优质果品的意识明显增强,抱团发展的信心更足了。

特别是2008年,在全县酥梨大面积减收的情况下,双赢合作社生产的酥梨稳产高产,以每公斤2.4元的高价在市场上畅销,成为全县酥梨生产的典范。当年8月,安徽电视台首先对砀山大灾之年双赢合作社酥梨大丰收进行报道;10月,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栏目详细报道了双赢合作社酥梨生产的成功经验。

“砀山果业要有大发展,必须树品牌强质量,走合作共赢之路,建立精品果园,种植绿色水果,才能占领全国市场,走向世界市场,砀山才能真正成为水果生产大县和水果强县。”孙会敏坚定地说。

经过多年不懈努力,双赢合作社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运作模式,实行统一品种和组织生产、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、生产质量标准和技术服务、品牌包装和销售、产品和基地认证等“五统一”服务,合作社逐步走向规模化、集约化、规范化的发展轨道。社员由初期的138户发展到目前的238户,家庭农场7家,经营酥梨面积2017亩,辐射面积5000亩,带动周边果农1000户。该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,生产的“珍星”牌水果获得“梨王金奖”、“中国梨果优质奖”、安徽省著名商标,获准使用“砀山酥梨”国家地理标志,成为“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”,在全县水果专业合作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。

为引领砀山果业更好更快发展,按照“联合共赢,抱团发展”的目标,2010年6月,双赢合作社联合全县28家果业合作社成立砀山县首家联合社,注册资金1200万元。目前,联合社已发展合作社成员66家,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,省级示范社6家,市级示范社26家。2016年3月,孙会敏又联合砀山县供销社成立砀山县供销社电商公司,充分发挥自身信息技术、资源整合、资金筹措、网点布局、为农服务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“最后一公里”的优势,在各村建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社,实现“农产品进城”和“工业品下乡”双向流通。
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近年来,双赢合作社被授予“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”、“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专业合作社组织”、“宿州市农业产业化优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”等;孙会敏也被评为砀山县“首届十佳新型农民”、砀山县劳动模范、市劳动模范。